中学生科技网 www.zxskj.com 您的位置:首页 > 大百科 >
阅读文章

大机器狂想曲

[字体: ] [ 中学生科技网 | 时间:2006-04-13 17:50 ]

十九世纪被誉为“科学世纪”,在牛顿与拉瓦锡所奠定的基础上,物理学与化学建立起一座不断发展与和谐的大厦,科学体系日趋完善。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进步”这台巨大的引擎不可逆转地被启动,工业时代初现端倪。

十九世纪也是科幻萌芽的世纪。科幻小说登台伊始就发现,近代科学已为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不断涌现的新发明,给了它近乎于无穷大的舞台,允许它恣意、甚至妄为地揣测一个大机器时代的种种未来……

一、机器的都市

早在十九世纪中叶,爱伦·坡在《未来故事》中就已开始幻想以动力气球与高速火车构成的机器交通体系:“现在正有一只巨大气球以每小时至少一百五十英里的速度向我们靠近……它翱翔在一英里的高空,高高在上、神气十足地俯视可怜的我们。说到底,每小时一百乃至两百英里的时速仍然是挺慢的。你记得我们在横贯加拿大的铁路线上的那次飞驰吗?——每小时整整三百英里……偶然瞥见车外的景象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多么奇异的感觉,每一样东西都显得那样奇特——一切都混成了一团。”

一个庞大的交通系统出现的必要前提,是更庞大的城市。钢筋混凝土建筑技术的发展,造就了曼哈顿灰暗的摩天大楼群落,而这些工业时代的“圣迹”自然而然地吸引了科幻小说家们的注意力。他们中间很多人厌恶城市,向往田园生活,另一些人则更加不带感情色彩地评估着城市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威尔斯在《沉睡者醒来》中描写的“世界城市”巨大无比,层层叠叠,上面覆盖着屋顶,拥挤不堪,整个是一个钢铁铸成的洞穴,仅仅想一想就令人不快。向来以“乐观主义”著称的凡尔纳也不喜欢工业大都市,在《蓓根的五亿法郎》里,“科学家之乡”法兰西城是一座花园城市,而冷峻的德国人建立的斯塔尔斯达德城(德语中即为“钢田”的意思)——

“就在那取之不尽的泥煤山脚下,矗立着一个灰暗的、巨大的、怪异的建筑群,那都是一座座整齐划一的建筑,开着对称的窗户,覆盖着红色的屋顶,圆柱形的大烟囱林立,从那上千个烟囱口中喷吐出一股股连绵不断的黑色浓烟。”

比起浪漫的法国人、富于田园诗人气质的英国人,阿西莫夫在《钢窟》中对于城市的分析要客观与理性得多,也对城市寄予了更多的希望:

“地球上的人口日益增多,便不得不讲求效率。……想想看,十万个家庭分住十万幢房屋,或是一个有十万单位的社区?每个家庭拥有一套胶卷书,或是一个社区拥有一套胶卷书?每户人家各自拥有一套电视录放映机,或是中央系统的电视录放映设备?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你就会明白何者效率低了。

“同样的道理,一再重复制造厨房与浴室不但浪费而且愚蠢,远不如城市文明中的地区餐厅与个人私用间,把效率发挥到极致。于是,地球上的村庄、城镇以及所谓的‘城市’逐渐死亡,并且被真正的城市吞没。…… 它可以把建筑顶端包起来,可以把四周围住,也可以往地底下钻。它成为一座钢穴,一座巨型的、自给自足的钢筋水泥洞穴。”

二、机器上的人们

常常有读者误以为科幻小说家可以预言未来,但实际上的情况却恰恰相反,科幻小说家经常被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推着跑,天才的预言反倒成了极为罕见的例外。

1765年,瓦特蒸汽机的出现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工业革命。但将近一百年之后,文学界才开始注意到机器的巨大威力。第一个对机器表现出浓厚兴趣的作家是儒勒·凡尔纳。在《机器岛》中,凡尔纳兴致勃勃地让四位在美洲大陆巡回演出的音乐家在际遇巧合之下登上了模范岛。

模范岛是一座人工制造的岛屿,底下安装有推进机,由27万只钢箱组成,总面积为27平方公里,上面覆盖了可供植物生长的泥土。两座各为50O万马力的工厂装配了强大的发电机,电厂锅炉以石油为燃料,发电机能输出20O0伏特的电压,这样的电流足以驱动左舷和右舷的推进系统,让模范岛悠哉地追逐着太阳,飘浮在温暖的海洋上,令居民享受舒适的生活……

更多的小说家们对凡尔纳的技术乐观主义不以为然,美国科幻小说家大卫·凯勒博士就严厉地抨击说:“机器作为满足世间人们欲望的一种手段已逐渐代替了肌肉。生活仅仅由一系列汽油、即空心汽缸或涡轮机中的油气混和物或蒸汽膨胀而组成。”

凯勒博士对于机器的想像,狂躁、阴郁而又具有难以抵挡的震撼力。在1928年发表的《行人的反叛》中,他写道:“当福特的继承者再也不满足汽车长期在户外使用时,于是便对这小型个人汽车进行了改善而使其用于户内……人们因此便生活在金属内,只是睡觉时才离开……人类已经开始停止使用他们的下肢。”

自此,人们被划分为汽车族与行人族两类。汽车族生活在汽车里,由于长期缺乏运动而双脚萎缩,失去了行走的能力;而保持原有生活的人被称为行人族,他们被汽车族合法地驱逐、灭绝。当一位汽车族母亲向女儿解释什么是行人时,她是这样说的:“嗯,也许比猿要高一些,但比汽车要矮多了。”

这听起来很悲伤,所幸的是1928年的科幻小说家们仍然抱有这样的希望:如果意识到有问题,善于思考的男人与女人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幸存的行人族在深山中隐藏起来,为了夺回自由的权利,他们整整用了三代人的时间研究出了一种使汽车族所依赖的电力失效的方法。当倨傲的汽车族再度拒绝与行人族的和解后,幸存者们摧毁了整个汽车族,人类社会又回到了工业时代之前——

这是文明的毁灭,又是另一个希望的开始。

三、飞翔的机器

在1903年莱特兄弟驾驶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架能够飞翔的机械腾空而起之前,梦想家们就已经幻想出各类千奇百怪的飞行器,其中有好几种不乏富于天才的设计。但奇怪的是,在这之后,就像莱特兄弟从没有来到过这个世界上一般,梦想家们完全无视航空界的最新进展,继续着他们的梦想。

齐伯林飞艇给了梦想家们很大的鼓舞。齐伯林比莱特兄弟早三年制造出第一艘雪茄形铝制硬式飞艇;而更负盛名的“兴登堡”号齐伯林飞艇,长245米,最大直径41.4米,装4台110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巡航速度为121公里/小时,续航时间可达200小时。艇上还装有无线电台和电报系统,艇内设有豪华的旅客卧室、餐厅、休息厅、吸烟室,以及可供散步的走廊。

梦想家们为之大受鼓舞,于是,他们幻想中的更先进的飞行器越发像一座会飞的堡垒,体积庞大,外形复杂,毫不在意空气动力学对于飞行器外形严格的限制。即便是以技术含量著称的科幻宗师凡尔纳也未能免俗,他在《世界主宰》中,借科学狂人罗比尔之口断言:“航空的未来属于飞机,而不是飞艇”;可他自己笔下的“信天翁”号飞行器却又是一个依靠三十七个柱子上的七十四个螺旋桨升空,再通过水平横置的螺旋桨推动的巨型怪物。

这种“巨怪”是飞机设计师的噩梦,却是小说家的最爱。基普林,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小说家,在《夜班邮船》里将这些从来就不可能出现的飞艇描写得绘声绘色,尽管其中大量的细节是出自航海技术,而不是航空技术:

“‘老哈里’号高雅地升了起来,但在它左右的侧向气流就像是愤怒的天使们用翅膀在拍打着它。于是它立刻向四个方向摇摆起来,然后又被打到原先的位置上。刚刚摇晃一下,又重新陷入一阵混乱中。光球一直在船头闪耀,或者从船头到中舱,在桅杆的上方绕着船头旋转。”(如果说这是一艘在暴风雨中航行的三桅帆船,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到了1913年,梦想家们终于不得不正视现实,承认飞机比飞船更有价值。柯南·道尔在《高天的恐怖》里,用飞机去探索天空之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飞行员阿姆斯特朗上尉驾驶着一架只有300马力的保罗·维劳纳单翼机,扶摇直上四万一千英尺——这个高度差不多已接近大气平流层——然后上尉看到了生存在高空中的奇异生物:

“它呈浅粉红色,隐约可见淡淡的绿色纹理,整个巨大的机体非常纤细单薄,在深蓝色的天空中衬托出无比美丽的轮廓。它轻柔地翕动着,两条下垂的长长的绿色触须缓缓地前后荡漾。在这肃穆无声的高天,如此迷人的幻景犹如肥皂泡一般,仪态万方地款款飘拂远去……”

这听起来像是飞行员的天方夜谭,不过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1913年还没有人或者机器飞到过平流层。

四、机器的战争

在西方史学家笔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往往用另一个称呼:“The Great War”。这一场战争打垮了四个帝国,逼得日不落帝国从世界霸主的宝座上“逊位”。当战争结束时,所有的当事者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卷入一场既无必要又无意义的厮杀,巨大的痛苦造就了像海明威那样“迷惘的一代”。

科幻小说家们倒不至于像海明威这样的纯文人那般迷惘,对未来的敏锐让他们早早地嗅到了机械化战争的硝烟。在1871年,也就是普鲁士总参谋长老毛奇用铁路加毛瑟枪打败虚弱的拿破仑二世一年以后,英国皇家陆军中校切斯尼爵士就匿名发表了《杜金战役》,描写德意志帝国的装甲舰队与克虏伯大炮是怎么势如破竹地打垮了大英帝国。从此以后《杜金战役》几乎差不多成了几代英国人的噩梦。

军事技术革命很快将切尼斯爵士的预言抛在了后面,当战争真正来临时,人们才发现:现实比科幻小说更出人意料。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指出,如果在一座高山上架起大炮,以一定速度将炮弹平射出去,如果炮弹速度更快,则其射程随之增加;当炮弹速度达到足够大的数值时,它就能克服地球引力而围绕地球作圆周运动。这个论断启发凡尔纳写出了《从地球到月球》,但当时谁也不相信,会有人想要铸造这种巨型大炮,即使它比凡尔纳笔下的要小很多。

1918年3月23日清晨,远离前线的的巴黎突然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炮击。惊恐万分的法国人发现,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的火炮设计师艾伯哈特对于这个想法是很认真的——他设计的巨炮是从120公里外的圣戈班森林地区直接打到巴黎的!

人们敬畏地称艾伯哈特的大炮是“巴黎大炮”。它又高又大,堪称火炮中的"巨人",其炮管长近37米,倘若把它竖起来,有十几层楼高,令人望而生畏!如此长且重的炮身使火炮本身产生了很大的弯曲变形。如果没有支撑的话,炮口可能下垂25毫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设计师在炮身后半部的上方又加了一个支架,粗钢杆通过支架拉直炮身的前半部,同时又与后面的炮身尾部连接在一起。

科幻小说中的幻想变成了现实里的怪物,还只能让人感觉到惊奇,但一群机械工程师决心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一种机器时,那才堪称十足的疯狂。

在一战后期,德国人的马克沁重机枪让英国人吃尽了苦头,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决心开发出一种突破德军火网的新式武器,于是,在海军部内秘密设立了一个研发委员会。

很快,委员会拿出了“陆上巡洋舰”最初的蓝图。从图纸上看,“陆地巡洋舰”长30米,宽24米,高达4层楼,装着3对直径达12米的大轮子,3座炮塔和6门102毫米舰炮,连同武器弹药,全重超过1200吨,这样的庞然大物可是连科幻小说家都不敢想像的怪物。很显然,这个大怪物在陆地上根本无法生存,但第一批坦克设计师的超乎常人的想像力仍然不能不令人佩服。

后来为了实战的需要,几经周折,英国人终于制造出可以投入战场的坦克:马克型坦克。即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马克型坦克的造型仍然极富想像力:菱形的外观让它看起来更像是一只匍伏于地的巨兽,随时可能一跃而起,致人于死命。

坦克的登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全面胜利,机器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对那些奇妙的机器由惊叹转为习以为常,这也意味着以大机器为主题的古典科幻的没落。在那以后,科幻小说家们更多的将目光投向相对论,外太空,或者更遥远的河外星系,在机器以外的新疆域中开始新的冒险……

补记:机器的逆袭

欧美科幻经过了“黄金时代”、“新浪潮”、“赛伯朋克”之后,渐渐遗忘了那些关于大机器的幻想,只有在介绍早期科幻的资料里,读者们才会重新接触到那些古典的幻像。然而,这些关于机器的梦想绕了世界一圈,在沉寂了半个世纪后,又带着一股浓重的怀旧气息在日本动漫大师的手中复活,再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喜爱飞行器与欧陆风光的动画大师宫崎骏,在《风之谷》中描绘的库夏娜公主的巨型运输机,打着铆钉,粗壮沉重,质感强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试牛刀之后,宫崎骏的《天空之城》带有更多的工业革命时期的味道,高架铁轨上的旧式火车和黑漆漆的矿洞,将观众重新带回到一个神奇的年代。在《红猪》中,宫崎将自己对于老式机器的热爱发挥到极致,大量超乎想象、形态各异的老式水上飞机,在屏幕上铺天盖地而来,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是什么让宫崎骏对工业革命早期的大机器如此着迷?是对机械单纯的迷恋,还是对一个逝去的时代的缅怀……

是啊,1900年前后的人们还不知道什么是世界大战,什么是核威胁,什么是文明的冲突。他们充满希望、朝气蓬勃,积极进取,他们的未来具有无穷的可能。而一百年后的我们,就只能在旧梦中重温那些美好、乐观的狂想曲了。

点击:
标签:

版权所有Copyright©2021 中学生科技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300144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