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5月18日电(记者 游雪晴) 记者在今天召开的全国气象科学技术大会上获悉,“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气象科技创新,全面建设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包括中国气候观测系统等一系列国家基础条件科研平台将成为重点。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会议并讲话。
回良玉指出,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气象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气象事业的较快发展。气象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水平大幅提升,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产品日益增加,服务时效性逐渐增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气象灾害防御形势十分严峻,气象科技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尚未形成,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水平不高,农村、近海、主要江河流域等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亟待增强。
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出席会议并讲话。刘燕华在讲话中指出,我国天气和气候预报从开始的经验预报,发展到目前利用大型计算机进行的数值预报,从气象要素的常规观测,发展到目前的利用雷达、卫星观测,无不体现科学技术进步对气象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在过去的几个五年计划中,气象科技始终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在国家“十一五”科技计划中,科技部将继续把“灾害性天气精细数值预报及短期气候集合预测”、“气象监测和数据处理”等相关内容纳入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等予以支持。同时,在基础研究计划、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中也将安排有关气象科技工作的内容。
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在会议报告中表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是自主创新的基础,是提升气象业务服务能力的关键,也是整个气象事业持续发展的保障。按照全国科技大会的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着力建设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必须以满足国家需求为出发点,以不断提高气象业务服务能力为目标,整合各方面资源,调整业务服务和科技开发体系结构,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据秦大河介绍,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一是建立以全国各类气象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部门开放实验室、各级气象业务单位以及有关企业为主体的气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有重点、有步骤地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开放实验室、研究试验基地和研究中心。二是建立气象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体系,从机制上鼓励气象科研成果向业务服务转化。三是建设气象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推动多部门间的合作,大力推进技术支撑和技术集成工作。其中,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将作为重点,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逐步实施。四是完善气象科技管理体系。推动气象行业出现更多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要加强科技投入的管理,提高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益。
这次会议是中国气象局、科技部、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主办,也是国内首个多部门共同主办的全国气象科技盛会。